著名遺傳學家和水稻生物學家,中國雜交水稻研究先驅和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國因病醫治無效,于北京時間8月9日2時51分在武漢逝世,享年78歲。
朱英國,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1939年11月出生于湖北羅田,1964年畢業于武漢大學生物系,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研究雜交水稻。合作育成雜交稻“紅蓮型”、“馬協型”,得到大面積推廣,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特等、一等、二等獎和湖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等。
從事雜交水稻育種領域的人應該了解,在雜交水稻領域,袁隆平的“野敗型”與朱英國院士團隊的“紅蓮型”、日本的“包臺型”,被國際公認為三大細胞質雄性不育類型。而且只有“野敗型”和“紅蓮型”水稻大面積推廣種植,被冠以“東方魔稻”的美稱。
1972年,朱英國和科研人員用海南島的“紅芒”野生稻作母本,與幾十個常規稻種雜交的“紅蓮”第一代誕生,這項成果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目前,“紅蓮型”雜交稻在中國以及東南亞等地區的推廣種植面積累計已超1億畝。湖北省農業廳已將“珞優8號”列入全省水稻主推新品種,還在湖南、河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廣西等地推廣種植,紅蓮型雜交稻成功走向全國,走進世界。而在菲律賓、越南、斯里蘭卡、孟加拉國、莫桑比克等國試種中,紅蓮型雜交稻比當地品種增產20%至50%。朱英國院士的夢想“荊楚種,天下豐”,也正逐漸實現。
朱英國院士千古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于中國新聞網、長江日報相關報道,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