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屆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將于11月8-11日在武漢舉辦,歡迎各位專家學者前來谷豐光電展臺參觀交流。

第十九屆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將于2020年11月8日-11日在湖北武漢召開。大會以“糧食安全與綠色發展”為主題,以大會報告、分會場報告、研究生論壇、墻報及論文交流等形式開展學術交流。涉及作物基因挖掘與分子育種、作物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綠色豐產高效栽培與鄉村振興以及作物信息與智慧農業等交流內容。大會將邀請我國作物科學領域頂級學者做大會學術報告,并為廣大青年學者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學術交流平臺。大會組委會誠請國內外同行參會,共享每年一度的作物科學學術交流盛宴。會議網址:http://meet.chinacrops.org協辦單位: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湖北省農業科學院、長江大學、湖北省作物學會大會報告、專題報告、研究生論壇、墻報及論文交流等。活動時間:2020年11月8日下午2:30-5:30活動地點: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報告廳
活動內容:院士公開課及科學研究與論文寫作專題報告
李培武(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待定)
楊維才(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科研旅途與學會
徐云碧(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科技論文:寫作、修改與編審2.陳曉亞(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棉纖維伸長與細胞壁加厚的調控機制研究3.錢前(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綠色革命回顧與展望4.趙明(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玉米資源定量優化豐產高效技術體系創建與應用5.張獻龍(華中農業大學)多組學解析棉花性狀形成的生物學基礎6.楊維才(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精子傳遞機制研究7.孔令讓(山東農業大學)Fhb7基因水平轉移塑造小麥赤霉病抗性8.趙久然(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系列優良玉米品種培育與應用9.田志喜(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大豆泛基因組研究進展10.丁艷鋒(南京農業大學)水稻機插緩混肥一次性施用技術的研究與應用11.郭巖(中國農業大學)鹽脅迫下植物離子轉運調控機制的研究1.田豐(中國農業大學)玉米馴化與適應的分子遺傳基礎
2.孔凡江(廣州大學)大豆馴化過程中控制光周期開花基因的自然變異與人工選擇3.王曉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Inactivation of a Wheat Protein Kinase Gene Confers Broad Spectrum Resistance to Rust Fungi4.毛傳澡(浙江大學)水稻磷吸收利用的分子調控機制5.張祖新(華中農業大學)玉米穗粒數基因KNR6的功能與應用研究6.蔣才富(中國農業大學)玉米中Na+/K+穩態調控QTL的克隆和功能研究7.余曉文(南京農業大學)水稻自私基因控制雜種不育的分子遺傳機制8.趙志剛(南京農業大學)水稻花藥開裂的分子機制研究 9.王克劍(中國水稻研究所)無融合生殖固定雜種優勢研究10.王寶寶(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現代玉米育種過程中的全基因組選擇與遺傳改良11.金雙俠(華中農業大學)棉花基因編輯及分子育種進展12.胡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水稻氮高效利用遺傳位點挖掘13.巫永睿(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玉米硬質胚乳形成的分子遺傳機制研究15.萬向元(北京科技大學)玉米核雄性不育調控機制與應用體系研究16.谷曉峰(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水稻響應高溫脅迫的表觀遺傳機制17.夏蘭琴(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CRISPR介導的農作物基因精準編輯18.徐兆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油菜素內酯介導的小麥抗旱響應分子機制19.王永紅(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山東農業大學) Genetic variation of a novel transcription factor improves grain production in rice20.梁婉琪(上海交通大學)Thermosensitive floral defective is required for Inflorescence and spikelet development in rice under changing environment21.劉君(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大規?;蛲诰蚣夹g快速克隆作物功能基因1.韓英鵬(東北農業大學)東北大豆優異種質評價及基因資源挖掘與應用2.關雪瑩(浙江大學)多倍體作物的lncRNA起源與非生物脅迫適應性新功能3.劉登才(四川農業大學)小麥D基因組供體物種的育種利用4.陳學偉(四川農業大學)Discovery of novel broad-spectrum fungicides that block septin-dependent infection processes of pathogenic fungi5.辛明明(中國農業大學)小麥可變剪接基因TaHSFA6e參與耐熱調控機理解析6.劉志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小麥抗白粉病基因資源的發掘與育種利用7.董家強(山東大學)結合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進行玉米功能基因的挖掘8.盧艷麗(四川農業大學)ZmSKIP在玉米干旱脅迫應答中的功能研究9.劉巧泉(揚州大學)水稻品質性狀的自然變異與編輯創新10.王益華(南京農業大學)水稻谷蛋白轉運研究的新進展11.徐明良(中國農業大學)玉米Helitron轉座子誘導的粗縮病隱性數量抗性研究12.王曉波(安徽農業大學)GmLNRGLPs基因調控大豆根系發育的功能解析13.李英慧(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大豆環境適應性的遺傳基礎解析14.郭亮(華中農業大學)全基因組和全轉錄組關聯分析解析油菜油脂合成的遺傳基礎15.何予卿(華中農業大學)稻米食味品質的遺傳研究進展16.王省芬(河北農業大學)優質高產品種派生RIL群體與重測序鑒定新的棉花QTL和基因17.賈海燕(南京農業大學)小麥抗病基因的發掘與利用18.張?。ㄖ袊狙芯克┟撀渌嵴{控水稻生殖發育的分子通路和機制 20.王建林(西藏農牧學院)青藏高原青稞增產增效關鍵技術研究1.周廣生(華中農業大學)油菜綠色輕簡高效生產技術的研發與應用2.楊文鈺(四川農業大學)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理論與技術3.周治國(南京農業大學)棉花量質協同理論研究與應用4.黃璜(湖南農業大學)農田生態種養工程設計與實踐5.張衛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豐產與甲烷減排的稻作理論與實踐6.侯鵬(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玉米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對光、溫資源的響應與匹配7.李少昆(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玉米機械粒收技術8.高志強(山西農業大學)黃土高原旱地小麥根土系統與蓄水保墑固碳增產技術研究9.楊曉光(中國農業大學)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作物生產的影響與適應機制10.鐘旭華(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華南雙季稻豐產高效栽培技術創新與應用11.章秀福(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好氧栽培理論與技術12.張立明(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甘薯高效栽培的理論和技術13.王志敏(中國農業大學)華北灌溉小麥節水栽培技術的發展14.黃見良(華中農業大學)湖北水稻+技術集成與協同推廣15.曾昭海(中國農業大學)多樣化作物種植制度構建及其高產高效機制16.王立春(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東北春玉米高產高效與改土培肥的理論與實踐17.解保勝(黑龍江農墾總局)寒地水稻生育智慧調控技術18.唐啟源(湖南農業大學)湖南機收再生稻生產與技術研究進展19.楊建昌(揚州大學)水稻高產高效的水氮互作模型及其應用20.李?。ㄖ袊r業大學)作物多樣性驅動的微生物群落結構變化增加土壤水穩性大團聚體含量1.岑海燕(浙江大學)基于光譜成像近端感知技術的作物表型獲取3.吳洪洪(華中農業大學)基于納米感應元件構建納米智能作物4.熊航(華中農業大學)互聯網使用對農戶生產效率的影響研究5.章元明(華中農業大學)關聯分析新方法及其應用與拓展7.廖慶喜(華中農業大學)智慧農業與油菜生產智能裝備8.王向峰(中國農業大學)MODAS: An ultra-efficient toolbox for multi-omics data association study9.趙曉明(中國農業大學)智能選材:蹣跚前行玉米表型組技術10.馬富裕(石河子大學)大田作物生產設施化發展成就與展望11.高志強(湖南農業大學)“稻谷生產經營信息化服務云平臺”建設實踐12.劉兵(南京農業大學)基于生長模型的高溫脅迫對小麥生產力效應的模擬與定量評估13.平建峰(浙江大學)農業環境微能量獲取技術及其在農業信息無源感知的應用14.歐陽鑫昊(廈門大學)基于日長識別方式的環境適應模擬器預測作物的緯度適應性15.郭建明(北京愛科農責任有限公司)數字工具變革中國種植業16.倪軍(南京農業大學)北斗導航支持下的智慧麥作技術17.郭新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數字植物技術及其在作物表型組學研究中應用18.蘭玉彬(華南農業大學)精準農業航空技術在智慧農業中的應用19.金秀良(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表型性狀鑒定技術促進智慧農業發展20.李慧慧(中國農業科學院)Statistical Genomics in the era of crop omics: something old, somthing new谷豐光電將在會議期間設立展臺,歡迎各位專家學者前來交流。谷豐光電致力于植物表型,農業科研,機器視覺系統集成和圖像處理領域,是國內最早,最權威自主研發表型平臺的高校孵化企業,主營業務包含作物籽粒數字化考種機,高通量植物表型平臺,以及作物測試服務和植物表型儀器定制服務,歡迎各界人士前來谷豐光電展臺參觀交流!